欢迎访问西安工业大学团委官方网站!

团情动态
当前位置是: 团委首页 -- 团情动态 -- 正文

探寻草编工艺,非遗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2022-08-13   点击量:

 

素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的柞水,属典型的移民集散地,秦楚文化在此交汇,孕育出许多灿烂的民间文化瑰宝。柞水手工编草碗技艺就是埋藏于民间的一朵非物质文化遗产奇葩,并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为加强对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弘扬与保护,讲好非遗故事,西安工业大学草弘遗韵,民编丝缕非遗文化调研实践队于202285日至9日前往商洛市柞水县学习了解草编工艺的发展和传承。

 探寻草编工艺,讲好非遗故事 

实践队在县城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关于草编工艺传承与发展的调研。

IMG_257

随后,实践队前往柞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了解草编工艺作为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到,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市场对草编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少,从事草编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传承和保护草编工艺成为一项艰巨且重要的任务。

IMG_258IMG_260

文化成就未来,非遗不容忘怀

为深入了解和感受草编文化,队员们在当地进行了深入走访,他们发现柞水草编工艺为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再就业,创收家庭经济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草编技艺受到了现代工艺的极大冲击,从事草编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且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而且草编品种单一,柞水草编工艺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困境。

    随后,实践队员们来到柞水县曹坪镇人民政府,曹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熊小平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曹坪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和草编工艺的历史简介、存在价值和发展愿景,他认为曹坪草编工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优于经济效益,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关爱该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座谈会后,队员们纷纷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自觉承担起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历史责任。

IMG_263

为了准确了解草编工艺的历史渊源,实践队前往柞水县图书馆进行非遗文化历史查阅。通过阅读《县志》,实践队员们了解了草编工艺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草碗的历史渊源。民末清初,湖北阳兴县蔡氏家族移民居住于柞水县曹坪镇,并将湖北民间手工草编技艺带入柞水,祖祖辈辈从事民间编草碗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经考证,民末清初草碗技艺在柞水县一带十分广泛,家家户户均拿草碗用餐,草碗的耐磨、不怕碰摔、廉价实用,受到民众的喜爱,加之土漆的医药价值,使草碗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能,历史上曾经朝贡于宫廷。

IMG_264

体验草编工艺,感悟非遗魅力

为更好弘扬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草编工艺的发展历史与制作工艺,实践队前往商洛市柞水县曹坪镇草编工艺传承人蔡荣耀师傅家中进行草编工艺的制作学习。

位于曹坪镇中坪社区二组的蔡氏家族,清同治年间由湖北阳兴县国和乡迁徙落脚至此,发现柞水金井河上下六十里有极丰厚的龙须草资源,便世代从事编草碗技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承有六代人之久。蔡荣耀师傅和其子蔡虎受祖辈影响,一直从事着手工编草碗的技艺传承,守护着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

IMG_270

蔡师傅向队员们介绍了柞水草编工艺的发展历史,草编工艺以及目前的销售情况,他说草编工艺品虽然是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因其纯手工制作,导致制作周期较长;同时该工艺品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并且主要通过线上销售,销售渠道单一,这是影响草编工艺品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与蔡师傅的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草碗编制主要是利用柞水独特的龙须草为原料,采用编、缠、缝等传统编织工艺手工制作而成,草碗制品虽用料简单,但工艺复杂、精美,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非常考验手工艺人的技能和耐心。随后,蔡师傅向实践队员介绍了手工编草碗的四个技艺流程:(1割龙须草。龙须草割回家,打捆置放在干燥通风的室内阴干。草编开始只需用水喷洒,让龙须草稍变潮湿即可编制草碗。(2手工编织。编制分为起底、圆腰、收口三个部分。在编草碗前,除备好龙须草外,还要备好贮麻,另备大针、剪刀等工具。草碗大小尺寸没有固定模式,全凭草编工匠自己把握。(3打磨上漆。草碗编好后,关键工艺在于打磨上漆,工匠需用当地漆树所产的土漆进行头道漆密封缝隙,二道漆填凹抹平,三道漆打磨成型,四道漆增加光泽四次上漆,上漆工艺较为繁杂,耗时较长,每道漆间隔五至七天,而且在上漆前首先要把草碗编制中的麻、草外露处仔细剪修。(4构图彩绘。四道上漆工艺完成后,便根据编制品的大小,设计衬托图案,然后进行手工彩绘。

实践后期,队员们返回柞水县城,在迎春广场上向市民们发放自己制作的草编工艺宣传页宣传草编工艺。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了解了柞水草编工艺的制作流程、历史发展和传承。柞水草编工艺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智慧和草编工匠的匠人精神和品质,大家相信这项传承了百年的草编工艺会不断的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众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珍珠。